【叙事护理】从“不敢”到“一起走”
在我们骨外科的病房里,住着一位刚做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人,大家都叫他老李。手术很成功,但术后的康复却卡在了一个看似简单、却至关重要的问题上——下地活动。
由于伤口疼痛和对“动坏了”的强烈恐惧,老李非常抗拒功能锻炼。每次查房,总能看到他紧皱着眉头躺在床上,每次我们一来还没说话,他就摆手:“疼,真的动不了,明天再说吧。”
这天下午,我走进他的房间,没有直接劝他锻炼,而是拉过椅子坐在他床边。
“李大爷,看您这两天眉头总皱着,是不是除了伤口疼,心里也特别着急?”我轻声问道。
他叹了口气:“姑娘,我不是不配合,我是真怕啊。这腿里打着钉子,我一动就觉得要散架了,钻心地疼。你们都说要锻炼,万一练坏了怎么办?”
我没有反驳他,而是点了点头:“我明白了。您不是‘不配合’,您是心里很害怕,很想保护好这条腿,对吗?”
“对对对,就是这个意思!”他像是终于被理解了,话匣子也打开了。“我以前可是很能走的,现在连翻身都怕,觉得自己像个废人……”
“所以,‘动不了’其实是在保护自己,而不是故意放弃,我这样理解对吗?”我尝试帮他重新定义他的“不配合”。
“没错!”他的语气坚定了很多。
“李大爷,我特别理解您的害怕。但我们能不能一起商量一下,把这个‘保护’的方式稍微调整一点点?我们不叫‘锻炼’,就叫‘轻轻试一试’,怎么样?您来告诉我,怎样动一点点您觉得是安全的?我们完全听您的。”
他想了想,犹豫地说:“那……要不就先坐起来,在床边坐一会儿?”
“好!我们就做这个,这就是我们今天最大的胜利。”我立刻肯定了他的主意。
第二天,我如约而来。“大爷,我们今天‘胜利’的任务是什么?还是坐一会儿吗?”
也许是被“胜利”这个词激励了,他想了想说:“要不,我试着挨一下地?就挨一下,不负重。”
我扶着他,他的脚尖轻轻触碰了一下地面,立刻抬了起来。即便如此,我还是为他竖起了大拇指:“太棒了!您看,您完全能控制自己,这就是最大的进步!”
后来,我们的“胜利任务”每天都在升级:从用助行站一站,到在搀扶下迈出第一步。每一次,我都和他一起回顾这个“成功的故事”:“您看,三天前您还觉得一下地就会散架,但现在您已经能站一分钟了。是谁这么厉害控制得这么好呀?”
他脸上的愁容渐渐被专注和一点点成就感取代。他开始相信,疼痛是康复的一部分,而不是危险的信号;他开始明白,自己不是脆弱的患者,而是康复之路上的主角。
出院那天,老李在家人的陪伴下,握着助行器一步步地走出了病区。他回头对我笑着说:“姑娘,谢谢你们没逼我,还陪我‘瞎胡闹’。这下,我真敢回家自己‘胜利’了!”
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,叙事护理的魅力不在于说服,而在于陪伴与重新发现。它帮助患者将自己从“痛苦的患者”这一身份中剥离出来,成为自己康复故事的叙述者和英雄。有时,治愈不仅发生在伤口愈合时,更发生在一个人的勇气被点亮的那一刻。(作者:谢秋实)
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378号
地址:聊城市建设东路45号 邮编:252000 急救电话:7076120 健康咨询、预约挂号:7076222 体检中心:7076333
监督投诉电话:7076122 医院办公室电话:70761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