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

来源: 发布日期: 2017-03-09 09:36:38

    医院儿科副主任  副主任医师  袁本泉   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,聊城市儿科协会委员、聊城市医疗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、聊城市儿童保健协会委员,从事儿科临床治疗25年。对儿科常见病、多发病,特别对儿童哮喘、癫病等疑难杂症有一定专长,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疾病和儿童各期卫生保健。发表专业论文6篇,专著2部。

1.定义
    传染病:是病原微生物,如病毒、细菌、衣原体、立克次体、真菌、螺旋体,和寄生虫,如原虫、蠕虫、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、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。
2.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
    传染源: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、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。包括患者、隐性感染者、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动物。
    传播途径: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。有五种:呼吸道传播、消化道传播、接触传播、虫媒传播、血液体液传播。
    人群易感性: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。
3.常见儿童传染病
      呼吸道:麻疹、风疹、猩红热、水痘、流行性腮腺炎、百日咳、结核等
      消化道:细菌性痢疾、病毒性肝炎、感染性腹泻病等
一.麻疹
  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临床特征为发热、咳嗽、流涕、眼结合膜炎、科氏斑及皮肤斑丘疹。
1.流行病学:
1.1传染源:人类为麻疹病毒唯一宿主,发病前2天(潜伏期末)至疹后5天内具有传染性,前驱期传染性最强。
1.2传播途径:空气飞沫
1.3人群易感性:普遍易感,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%以上发病,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。易感   人群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.
1.4流行特征:传染性很强,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。
1.5潜伏期:6-21天,平均10天左右。
2.治疗:无特异抗病毒药物,对症、预防并发症发生。
隔离期:疹后5天,有并发症为疹后10天。
4.预防:
(1)管理传染源:患者早诊断、早报告、早隔离、早治疗。
(2)切断传播途径:避免去公共场所及人多拥挤处。
(3)保护易感人群:主动免疫、被动免疫
二.风疹
    1.定义:是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临床特点为低热、皮疹和耳后淋巴结肿大,全身症状轻,病程短。
    2.流行病学:风疹病毒为RNA病毒,人为风疹自然感染的唯一宿主,故病人是唯一传染源。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2天均有传染性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以冬春季发病最高。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。
    3.临床表现:潜伏期14-21天,平均18天
  (1)前驱期:发热、轻咳、流涕,耳后、枕部淋巴结肿大,无口斑。
  (2)出疹期:1-2天后出疹,1天内波及全身,皮疹经2-3天消退,退疹后不留色素沉着。
三.猩红热
    1.定义:是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临床特征为发热、咽峡炎、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。
    2.流行病学
(1)传染源:患者和带菌者,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。
(2)传播途径:空气飞沫传播
(3)易感人群:普遍易感,感染后抗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。
(4)流行特点:全年均可,冬春季多。学龄儿童多。
    3.临床表现:潜伏期1-7天,一般2-5天。
(1)发热:多为持续性,39左右
(2)咽峡炎:咽痛、局部可有脓性渗出
(3)皮疹:发热24小时内出皮疹,弥漫充血性针点大小皮疹,压之褪色伴有痒感,帕氏线,指压痕阳性,口周苍白圈,病初草莓舌,2-3天后杨梅舌,皮疹48小时达高峰,2-3天内退尽 。疹退后皮肤脱屑
    4.治疗:呼吸道隔离,抗菌青霉素敏感,疗程10-14天。
    隔离期:隔离至咽拭子培养三次阴性。
四.水痘
   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同一病毒,即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表现不同的两种急性传染病。
水痘:为原发感染,临床特征是出现全身水疱疹。
带状疱疹:是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激活后发生的皮肤感染,以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出现带状分布的疱疹为特征。
病原学
1.流行病学
(1)传染源 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。自出疹前1天至皮疹完全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。
(2)传播途径 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。
(3)人群易感性  普遍易感。易感儿童接触后90%发病,一年四季均发,冬春季最多。
2.临床表现      潜伏期10-24天,平均14-16天。
   典型水痘分两期
(1)前驱期:低热、乏力、食纳减退,1-2天后出皮疹。
(2)出疹期:皮疹初为红斑疹-丘疹-疱疹,疱疹,疱疹处常伴瘙痒。1-2天后疱疹干枯、结痂。水痘皮疹为向心性分布,也可在口腔、咽喉、眼结膜和外阴等粘膜处发生疱疹,破裂后形成溃疡。水痘皮疹分批出现,病程中可见各期皮疹,妊娠期感染水痘,可致胎儿畸形、早产或死胎。产前患水痘可发生新生儿水痘。水痘多为自限性疾病,10天左右自愈。
3.诊断:
    根据水痘接触史,季节,典型皮疹特点,分布部位等,即可诊断
4.治疗
(1)隔离  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。
(2)抗病毒  阿昔洛韦首选,更昔洛韦静点,干扰素肌注。
(3)防治并发症 
        水痘禁用肾上腺皮质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继发细菌感染时及时使用抗生素,因脑炎出现脑水肿时可用脱水剂。
6.预防:
    患者应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。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,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,孕妇等,如有接触史,使用丙种球蛋白可减轻病情。20世纪70年代国外研制的水痘病毒减毒活疫苗,有较好的预防效果
五.流行性腮腺炎
1.定义  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,可侵犯各种腺体、神经系统、心、肝、肾和关节等器官,引起睾丸炎、胰腺炎和脑膜脑炎等并发症。
2.病原学  属于副粘液副病毒科,RNA病毒,
人是唯一宿主,只有一个血清型。
3.流行病学
  (1)传染源   早期患者和隐性患者,病毒在唾液中存在时间较长,自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均可检出,因此在这两周内具有高度传染性。
  (2)传播途径  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,其传染力较麻疹、水痘为弱,孕妇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。
   (3)易感人群    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,90%病例发生于1-15岁,尤其5-9岁儿童。病后可获持久免疫。
4.临床表现  :潜伏期  8-30天平均18天。
        常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症状,通常一侧先肿大,也有两侧同时肿大者,以耳垂为中心向前、后、下发展,张口及进食时疼痛加剧。常伴有恶心、头痛、发热、呕吐等症状。
5.治疗
   (1)对症 :  隔离  隔离至腮肿完全消失。
   (2)抗病毒治疗 :病毒唑、干扰素、中药。
   (3)并发症治疗:脑膜脑炎、睾丸炎
  6. 预防
(1)及早隔离患者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。
(2)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,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。
六.什么是手足口病
    1.手足口病 ——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可引起发热和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、溃疡,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。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,导致死亡,手足口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,幼儿发病最多。
    2.手足口病临床特征
发病早期有点像感冒,急性起病,发热,一般为38℃左右,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、头疼等症状。同时或1-2日后手掌或脚掌处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,有时也会出现在臀部或膝盖处。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,疱壁厚,疱内液体较少。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,常常流口水,不能吃东西。
    3.手足口病一般表现
感染手足口病后,多以发热起病,在患者手、足、口腔、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,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和头疼等症状。
    4.手足口病预防
(1)切断传染源
(2)切断传播途经
(3)保护易感人群
5.   15字防病口诀
    洗净手、喝开水、吃熟食、勤通风、晒衣被
预防、控制儿童传染病的防护措施有哪些?
    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,主要包括: 教室、宿舍等场所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;搞好室内环境卫生,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。
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不要随地吐痰;勤洗手,用肥皂洗手,用流动的水洗手;要坚持体育锻炼,适当增加户外活动;多喝水;保持均衡饮食,补充营养,适当增加维生素的摄入,提高自身抗病能力;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,避免着凉;注意劳逸结合,生活有规律、保证睡眠;体育课时,体育老师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节奏、运动量,防止过量运动;另外可进行免疫预防: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,如接种流感、肺炎、麻疹、流脑等疫苗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。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,一般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接种。
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;咳嗽、打喷嚏时捂住口鼻,防止污染空气;如果有发热、咳嗽等症状,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;当发生传染病时,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,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,防止传染他人

聊城市肿瘤医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08005号-2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378号
地址:聊城市建设东路45号 邮编:252000 急救电话:7076120 健康咨询、预约挂号:7076222 体检中心:7076213
监督投诉电话:7076122 医院办公室电话:7076105